‧中文名稱: 牛奶榕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‧英文名稱: Milk Fig Tree、Beechey Fig
‧學名: Ficus erecta Thunb. var. beecheyana (Hook. & Arn.) King
Ficus beecheyana Hook. & Arn.
‧科名:  桑科(Moraceae)榕屬(Ficus)
‧別名: 牛乳榕、牛乳房、牛乳婆、牛乳楠、牛奶柴、牛乳埔、牛奶珠、假枇杷、毛天仙果、三麴、鹿飯、天仙果(本草綱目)、大丁癀、鹿飯、鹿飯水摃仔、小摃仔、野枇杷(浙江)、乳漿仔(臺灣)、Baujivakku(泰雅)、Bana'kk(排灣)
‧原產地: 馬來西亞、印度、越南、中國大陸(兩廣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及浙江)及臺灣。
‧分布: 臺灣全島海拔 1.800 公尺以下之山野村落附近均可見到,多見於多陽光的開闊地或森林的邊緣,極為普遍。
‧用途:
 1. 食用:ㄅ.採新葉尚未完全綠化者,或炒或煮湯、熬稀飯等,滋味不惡。 ㄆ.採紅熟果實,洗淨後剝皮生食,有淡淡甜味。 ㄇ.加糖醃漬後再吃。2.樹皮還可提取纖維供造紙、提取纖維。3. 葉、花、果亦是多種昆蟲、鳥類及小型哺乳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。4.  藥用:性味:莖、葉:甘、淡、平。效用:根有健脾益氣、行血活血、強筋壯骨、祛風除濕、消腫解毒之效。枝葉有補中益氣、強筋壯骨、健脾化濕、活血祛瘀、消腫解毒之效。治中氣虛弱、氣血衰微、四肢痠軟、風濕關節痛、乳汁不通、月經閉止、脫肛、跌打損傷。果可治痔瘡。
‧莖:  灌木或小喬木,高可達七公尺,徑 15~20 公分;樹幹通直,具有多數分枝;小枝直立或斜上昇,樹皮薄,全體被有短毛,有乳汁。
‧葉:
 單葉,互生,剛長出來時為紅色,後逐漸變為綠色;常叢生於小枝條先端,長橢圓形至卵狀長橢圓形或倒卵形,長 15~25 公分,寬 5~8 公分,先端銳尖或漸尖,基部鈍或略呈心形,紙質,全緣或略呈波狀緣,基部三出脈,表面粗糙,表裏兩面皆具有毛茸;中肋及側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,側脈 5~6 對,表面呈稍帶光澤綠色,背面顏色較淡;葉柄長 3~5 公分,有溝紋,被有絨毛;托葉膜質,紅棕色,廣卵形或三角狀披針形。
‧花:
 隱頭花序(隱花果腋生)腋生,單生或成對,球形,徑約 1.5~2 公分,熟時橙紅或深紅色;表面被覆有粗毛,先端圓而有乳頭狀突起,基部有苞片 3 枚。果序梗長 1.5~3 公分,帶有毛茸;雌花單獨生長於一花托內,雄花及蟲癭花則另外生長於一花托內;雌花的花被片 2~3 枚,子房卵形,光滑無毛;花柱側生,線形;雄花有梗,花被片線形,2 枚,長 0.1~0.12 公分;雄蕊 2~3 枚;蟲癭花與雌花相似。花期 7~10 月。
‧果實: 果實為瘦果,卵形,徑 0.01 公分,光滑無纖毛,包於球形的隱花果內,隱花果熟時呈橘紅色。
‧特性:
 落葉性或半落葉性小喬木,高可達七公尺,全體被有短毛;葉互生,廣菱形、長倒卵形、倒卵形或披針形,紙質,長 8~25 公分,全緣或波狀緣,托葉紅棕色;隱花果腋出,單立或成對著生,徑約 1.5~2 公分,表面有毛,成熟時紫紅色。在台灣全島平地的野外,牛奶榕是最常見的樹種之一,因其果實內含白色乳汁故有「牛奶榕」之名,又形似牛之乳房而有「牛乳房」之稱,且果可食亦可入藥又被稱為「天仙果」,故俗名極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新建成養鹿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